拼音 “xí” 檄组词
- 檄羽 [xí yǔ]
羽檄。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
- 檄手 [xí shǒu]
汉陈琳草檄,妙绝;曹操正患头风,读后喜曰:“此愈我病。”后因以“檄手”称文章高手。
- 檄定 [xí dìng]
谓奉檄征讨平定。
- 檄移 [xí yí]
文体名。檄文﹑移文的并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 檄笔 [xí bǐ]
犹檄手。
- 檄文 [xí wén]
文体名。用于征召、晓喻、声讨的文书:传檄文而定千里。
- 檄书 [xí shū]
檄文。
- 檄牌 [xí pái]
传递檄文的牌子。
- 檄取不置 [xí qǔ bù zhì]
檄文取来却不设置处理。
- 走檄 [zǒu xí]
1.紧急发送文书。 2.紧急文书。
- 章檄 [zhāng xí]
奏章檄文等公文。
- 诏檄 [zhào xí]
诏书和檄文。
- 谕檄 [yù xí]
说明情况安定民心的公文。
- 鱼檄 [yú xí]
指鱼形檄牌。
- 巡檄 [xún xí]
巡行晓喻。
- 宪檄 [xiàn xí]
旧时称上官所发檄文的敬词。
- 投檄 [tóu xí]
投弃征召的文书。借指弃官。
- 台檄 [tái xí]
古代朝廷用于征召﹑晓谕﹑诘责等方面的文书。
- 书檄 [shū xí]
书简与檄文。泛指文书。
- 草檄 [cǎo xí]
草拟檄文。亦泛指撰写官方文书。
- 策檄 [cè xí]
策文檄文的统称。
- 唱檄 [chàng xí]
谓倡发檄文申讨。
- 陈琳檄 [chén lín xí]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军国书檄﹐多琳瑀所作也”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典略》﹕“琳作诸书及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数加厚赐。”后因以“陈琳檄”泛指檄文。
- 长檄 [cháng xí]
1.长牒。给行远路者以某种证明的文书。 2.长篇檄文。
- 传檄 [chuán xí]
传递征召、晓喻、声讨的文书。
- 飞檄 [fēi xí]
1.速递檄文。 2.紧急檄文。
- 还檄 [hái xí]
退还征召的文书。
- 笺檄 [jiān xí]
犹笺记。给上级官员的书札。
- 军檄 [jūn xí]
军中檄文;军事方面的招讨文书。
- 蜡檄 [là xí]
封在蜡丸中的檄文。
- 露檄 [lù xí]
发布公告。
- 毛子檄 [máo zǐ xí]
《后汉书.刘平王望等传序》:“庐江毛义少节﹐家贫﹐以孝行称。南阳人张奉慕其名﹐往候之。坐定而府檄适至﹐以义守令﹐义奉檄而入﹐喜动颜色。奉者﹐志尚士也﹐心贱之﹐自恨来﹐固辞而去。及义母死﹐去官行服……后举贤良﹐公车征﹐遂不至。张奉叹曰:‘贤者固不可测。往日之喜﹐乃为亲屈也。斯盖所谓”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者也。’”后因以“毛子檄”为孝子不贪利禄﹐只为养亲而出仕之典实。
- 木檄 [mù xí]
1.古代官方用的木简文书。 2.干直无枝的树材。
- 捧檄 [pěng xí]
东汉人毛义有孝名。张奉去拜访他,刚好府檄至,要毛义去任守令,毛义拿到檄,表现出高兴的样子,张奉因此看不起他。后来毛义母死,毛义终于不再出去做官,张奉才知道他不过是为亲屈,感叹自己知他不深。见《后汉书.刘平等传序》。后以“捧檄”为为母出仕的典故。
- 被檄 [bèi xí]
指被征召。 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 邮檄人 [yóu xí rén]
古代传递公文信件的人。
- 羽檄交驰 [yǔ xí jiāo chí]
羽檄:插上鸟羽的紧急文书。比喻军情紧急。
- 檄愈头风 [xí yù tóu fēng]
檄:檄文,古代官府用以征召、讨伐等的文书;愈:超过;头风:头痛病。比喻檄文尖锐辛辣。
- 传檄而定 [chuán xí ér dìng]
檄:讨敌文书;定:平定。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纸文书,就可以降服敌方,安定局势。
- 飞书走檄 [fēi shū zǒu xí]
迅速地书写文件。
- 捧檄色喜 [pěng xí sè xǐ]
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喻或声讨的文书。指接到委任官职的通知而喜形于色。
- 千里移檄 [qiān lǐ yí xí]
谓日行千里,传送紧急公文。
- 传檄可定 [chuán xí kě dìng]
传:传送,传递;檄:讨敌文书;定:平定。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纸文书,就可以降服敌方。指不战而使对方归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