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之势

dǐng zú zhī shì ㄉㄧㄥˇ ㄗㄨˊ ㄓㄧ ㄕㄧˋ
成语解释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成语出处晋 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以与泰山共相始终。”
成语繁体鼎足之勢
成语简拼dzzs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指三方面相持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近 义 词鼎足而立 
成语例子三国时期,魏、蜀、吴各据一方,形成鼎足之势。
英语翻译a situation of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
俄语翻译противостояние трёх сил
成语故事
  公元前203年,汉将韩信灭了齐国,被刘邦封为齐王,韩信的谋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势后认为韩信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劝他不要跟随刘邦自立为王,可以与楚汉三分天下,跟随刘邦最多也只能封为诸侯。韩信不听蒯通的意见,最后被吕后诱杀

从鼎足之势开始成语接龙



词语解释

  1. [a situation of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 形势如同鼎的足,比喻三方对立的形势
    1. 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 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势成矣。——《三国志·诸葛亮传》
  2. 亦说“鼎足之形

    国语词典

    1. 比喻三方面分别对立的局势。
      1. 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
      2. 《三国演义.第一一回》:「吾欲屯兵濮阳,以成鼎足之势。」

    网络解释

    1. 鼎足之势
      1. 鼎足之势,汉语成语,
      2. 拼音:dǐng zú zhī shì,
      3. 释义为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4. 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