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脉

【词语】伏脉

【拼音】fú mài 
【注音】ㄈㄨˊ ㄇㄞˋ



词语解释

  1. 1.指文章中前后照应的线索。2.中医学名词。脉象之一。其脉搏隐伏,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常见于邪闭﹑厥证及剧痛。

    网络解释

    1. 伏脉
      1. 伏脉,脉学名词。指一种脉象。脉来伏隐,重按推筋着骨始得。或曰:极重按之,着骨乃得。 见于邪闭、厥证、痛极等病证。《难经·十八难》:“伏者,脉行筋下也。”
      2. 伏脉主病
      3. 伏脉。重按着骨,指下裁(通“才”,仅仅)功(脉经)。脉行筋下(刊误)。
      4. [体状诗]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裁动隐然深。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
      5. [相类诗]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椎筋着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6. [主病诗]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蓄饮老痰成积聚,散寒温里莫因循。
      7.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兀wù:高而上平样。兀兀,此处形容心中难受的样子)。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破腹:此处形容疼痛剧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