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

【词语】翰林

【拼音】hàn lín 
【注音】ㄏㄢˋ ㄌㄧㄣˊ



词语解释

  1. [member of the Imperial Academy] 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唐朝以后始设,明、清改从进士中选拔
    1. 翰林天台陶先生。——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外语翻译

  • 英语:refers to academics employed as imperial secretaries from the Tang onwards, forming the Hanlin Imperial Academy 翰林院
  • 法语:Académie Hanlin

国语词典

  1. 职官名。唐宋为内庭供奉之官,方技、杂流,亦待诏翰林。明清则为进士朝考后,得庶吉士的称号。
    1. 形容文翰之多如林。
      1. 《文选.扬雄.长杨赋》:「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藉翰林以为主人 。」

    网络解释

    1. 翰林 (词语)
      1. 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首席翰林学士称承旨。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