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清贫话沧桑

对于我们这些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人来说,回想起童年生活时,大都有一种酸楚、苦涩的感觉。因为在那个时期,我们连同我们的父辈、兄弟姐妹,以及许许多多普通的家庭,曾经一道经历清贫、度过生活的种种艰辛……

那时,我们兄弟姐妹六人,随教书的母亲一同下放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住在一栋农户的土坯房里。当时六兄妹中,最大的才十二、三岁,最小的刚能“咿呀”学话。一家八口,全靠父母每月总共还不足一百元的微薄工资养家糊口,艰难度日。

那时候,由于粮食实行定量供应,一家子的口粮必须精心地算计着、并节省着吃,才不至于“断炊”。为了避免出现卯吃寅粮的现象,用红薯、芋头等杂粮和着米饭填饱肚子是常有的事。而吃的菜,大都是青菜、萝卜、南瓜、茄子之类的蔬菜,鸡鸭鱼肉则是餐桌上的稀罕物,除非逢年过节才有些许荤菜打打牙祭。平时,吃的所谓的零食,大多是番薯片、南瓜干之类的东西,要不就是一些从山上采摘回来的野果子,至于糖果饼干之类的对我们来说那是奢侈品,一年之中难得有几回入口。记得有一次,妈妈带我们姐弟几人去镇里办事,看见有人卖冰棍,姐弟几人馋得直流口水。见此情景,妈妈摸出口袋里仅有的一枚五分硬币,买了一根冰棍,姐弟几人轮流着一人一口贪婪地吮吸起来。。。。。。这稚气而令人心酸的一幕,以致于许多年后,妈妈一回想起此事,心窝里还有一种隐隐作痛的感觉。

至于穿的,那也好不到哪里去。那时,做衣服要凭布票才能扯到布,为了节省下一些布票,以备婚丧嫁娶等急需之用,通常做衣服都是给大的做,而小的则捡大的旧衣服穿。由于我在男孩中排行老么,所以轮到我穿的衣服,大都已穿了几个人,那衣服褪色起毛不说,甚至还打了不少补丁。记得有件旧棉袄,给我穿的时候,外层已打了几个补丁,里层破烂得可以看得见夹层中的棉絮。那时,我还小,还不知道什么叫难为情,竟然穿着这件旧棉袄,雄赳赳气昂昂地出入于大庭广众之中,一点也不知害羞,俨然一个披着大氅的小将军。偶尔心血来潮,还会往乎所以地穿着它蹦上床,当着众多人的面,来一段杨子荣快马加鞭奔赴威虎山的即兴表演,引得大人们笑得眼泪直往下掉。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大人们的眼泪,或许一半是因为欣喜,而另一半却是因为辛酸和苦涩而流下的。但当时幼小的我,是无法理解到当时大人们这种复杂心情的。

改革开放后,祖国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家的变化也非常大。先说住,原来我们在乡下开始住的是土坯房(还是借人家的),后来父母花700百元买了一栋破旧的老砖房。那时的房既不宽敞也不美观,仅可挡风避雨而已。而现在兄弟姊妹几人,每家在县城都有了一套商品房,虽说不及别墅阔绰,但也窗明几净,宽敞舒适。至于穿的方面,和以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以前,穿衣为的是遮羞御寒;而现在却讲究美观、新潮,男的大都西装革履,女的更是一个比一个娇艳时髦。真是弹指一挥间,旧貌换新颜。再说吃的,以前不论是瓜果蔬菜还是五谷杂粮,只图填个肚饱;而现在却讲究饮食结构,营养搭配,鸡鸭鱼肉在餐桌上早已不再那么受欢迎了,而时令果蔬、粗粮野菜却成了餐桌上的新宠,并冠之于“绿色食品”的美称。至于出行方面,以前大都靠双腿步行,条件好些的也不过有自行车,而且走的大都是沙子路和黄泥路,出行一趟,若是晴天,整个人则灰头土脸,若是雨天,则满身泥泞;而现在柏油路、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公共汽车车一会儿一趟,的士一招手就到,为出行提供了不少便利。我四哥去年还买了辆私家车,双休日或节假日,大家出门旅游或回乡下走亲戚,坐上小汽车,一路欢声笑语,其乐陶陶!

我生于共和国三年自然灾害的最困难时期,长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中,而今享受着和谐社会的美好生活,而且我坚信,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

高中话题生活叙事高二1200字及以上


名师点评

语言太平淡,详略不当,结构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