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圆”,可自己偏偏有那么多的“缺”。
我国四大名着之一《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有这如此缠绵与凄惨的爱情,在最后也是支离破碎,殊不知,就因为这支离,这破碎,才让红楼一梦入选“四大名着”,才让“才子佳人”为后人所千古传唱,永垂不朽。
这样的例子不仅存在于名着中,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里,圆与缺的例子也不计其数。被极刑所折磨这着的司马迁,不畏艰难,不畏困苦,终于着出《史记》这一绝唱之史,无韵之骚。就因为他征服了自己的缺陷,战胜了痛苦与折磨,使他并不完美的人生大放出“奇”的光彩。
无奇不有的自然界包罗万象,当然也有“圆”与“缺”的美丽。一轮残月静泊于空,洒下一片清幽的光彩。远处的游子正在他乡仰望着这月亮,寄愁心于明月,伴随着缠绵的夜风直到家乡。月亮不是有缺口吗?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都是人们思乡的象征?对,正是因为它缺,才让人们联想到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景象,才成为古今中外、千千万万文人墨客寄愁心的对象。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位神情严肃的外国人,站在艺术的舞台上弹奏着辉煌的音乐,他就是贝多芬。他极其地热爱于音乐,沉醉于音乐,可是先天性失聪给了他巨大的打击。但他并没有放弃,他坚信自己:我能!他用钢尺含在嘴里倾听世界的掌声,他用手指在黑白键上敲出最美丽的乐章,他用心灵在钢琴上给自己的无声的人生画了一个完美的有着强烈伴奏的圆。
我们憧憬于“圆”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我们可以像哲人、伟人甚至身边的任何事物一样,用行动,用心灵去画一个有缺点的圆,无论这个“缺”多么大,甚至是一个与“圆”完全相悖的图形!
论证缺乏层次条理,论述语言无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