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满分作文:​人生在勤 不索何获?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今天能在这里演讲。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高尔基曾言:“在重视劳动和尊重劳动者的基础上,我们有可能来创造自己新的道德。劳动和科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两种力量。”宋庆龄亦言:“知识是从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晶。”大哉斯言,劳动自古以来便是中华璀璨文化中灿烂的一隅。在时代巨浪快速翻涌、科技不断进步的当下,不少年轻人仍然坚持着“晨兴埋荒秽,待月荷锄归”的恬淡与安然,然而,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以各种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拒绝劳动。二者孰是孰非?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庄子曾在千年之前便一针见血地指出世俗之流弊。诚如斯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无一不影响着当代青年的价值观与个人修养。且看今朝,有同学认为劳动已因科技的发展失去了意义,并且还会占用时间;更有甚者,不仅对劳动避之若浼,还对劳动者充满了不尊重的态度。细细推敲,到底是什么让当代青年对劳动始终葆有近似“敌意”的态度?一方面,是当下安定的生活让青年无法切身体察劳动的现实意义,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劳动越来越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另一方面,则是当下对中学生的教育中缺乏对劳动以及劳动者应该葆有的敬意,中学生的意识形态中对于“劳动”板块的认识近乎空白。

异见者或许会说,作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对于一切占用学习的事情都应“靠边站”;也有“善于”思考人们会问,科技之所以被创造,不就是为了能够取代人类辛苦的劳动吗?诚然,我们学生必须要在恰当的时间做好恰当的事,一如白居易也曾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生活方式的巨变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人们提供了巨大便利,指间在屏幕划动,人们的生活简单而美好。然而,若就此否定劳动的价值,那无疑将陷入片面功利主义的泥淖中不可自拔。事实上,科技或许可以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却始终无法缔造精神的帝国,虚拟世界始终是冰冷的、缺乏那些具体而微的动人之处的;而劳动不仅能创造物质财富,更能建立起一个完美的精神世界。无论是寓言中愚公终其一生移山,还是王进喜以“铁人精神”奋斗在大庆油田几十年,都深刻说明了那些看似无用的劳动,恰恰是每一次文明进步的有用之光。一个乐于劳动的人无疑是一个勤奋、坚持的人;一个善于劳动的人无疑是一个聪慧、善思的人;一个坚持劳动的人无疑是一个坚韧、顽强的人。一个人的精神品质能够在劳动中得到展现与诠释,劳动也同样会在精神的支柱下得到升华与凝练。雷锋的光荣事迹之所以被代代传颂,就在于雷锋的精神在劳动中展现,劳动在精神下更加激动人心。

因此,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下,作为新生力量的我们,唯有真正认识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正确认识劳动对自我价值的提升和对社会进步的意义,并将“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才能践行我们中学生的时代使命。

那么,放眼当下,我们该如何从小事做起,认真践行热爱劳动的中华传统美德呢?

首先,必须对劳动者怀有崇高的敬意。任何人的劳动理应受到称赞和尊重,任何劳动果实,应该备受珍惜,因为劳动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其次,少一丝功利得失的考量,多一丝对劳动的热爱;少一分物质价值的评判,多一份对生活本质的窥探。在科技的洪流中不失本色,心中常怀对对劳动的崇高敬意,践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方能真正感受劳动带来的美好。

一如陈继儒在《钱氏家训》中有言:“风急雨骤时,立得住,才见脚跟;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愿你我在科技洪流中不移根基,不失本色,瞭望劳动的美好,照见人生的本质。

高中话题劳动其他高考


名师点评

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以张衡名言为题,紧扣材料,从“当下青年对劳动的敌意”切入,结合时代背景对劳动的现实价值加以论证。倒二段以真挚语言设置了与同辈青年的交际情境,情切平等。最后引用得当名言再次点题。全篇文质兼美,注入个人情感的同时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