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八月十五在三秋之中,故称“中秋节”,也叫“仲秋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九百多年前的一个中秋之夜,北宋人苏轼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大醉尽兴,却不忘写下“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句子。这首词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中秋节的复杂情感:中秋虽赏月玩月,但往往感物伤怀;中秋虽是团圆节,却也是游子的离愁节。
中秋节曾是最富诗意的节日、全民狂欢的节日、文人式感伤的节日。而现在,中秋节似乎只是月饼的节日。或许,成为法定假日,自上而下的移风易俗,会给中秋节带来一些改变。毕竟,吃着大同小异的油腻月饼,懒懒地从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探出脑袋张望几下天空,感叹一句“今儿月亮真圆啊”便缩回电视机前,这样的中秋节实在是既没内涵又很无聊。
秋之中,月之圆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八月十五在三秋之中,故称“中秋节”,也叫“仲秋节”。
据说,中秋节来自古代拜月敬月的习俗,因此整个中秋的节日活动与月亮有着密切的关系。八月十五月亮正圆,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故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中秋月的描写,展现了月圆团圆的和谐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月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结构严谨,内容充实,语言运用生动诙谐,文章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