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牛,不由自主就想起了家乡爷爷的老牛。每天清晨,爷爷就和老牛一起到地里去干活。爷爷常说,庄稼人就像牛,牛一样的精神、牛一样的体力、牛一样的食量、牛一样的脾气。我站在田埂上看着爷爷,中午的阳光照射在爷爷光秃秃的脊背上。老人家真像一头牛,任劳任怨,在田里干活干到现在的古稀之年,却仍然不知疲倦,仍为子孙和牛做马。后来,牛就真的太老了,一天村里来了一个杀牛的人。老牛心里什么都清楚,当杀牛的人走到它跟前时,老牛大颗大颗的眼泪“啪嗒、啪嗒”地掉在田里,那是我第一次看见老牛流泪。
长大后读了一点书,我更发现爷爷说得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春种一颗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古时候庄稼人就像牛。彼时,爷爷用心读牛,爸爸也用心读过牛。爸爸说,他小时候很顽皮,不爱学习。有一次去放牛,就把牛绑在树旁,自己玩去了。回来时,他发现牛把以树为圆心,以绳为半径这个区域内的草啃得精光。突然他就想到了自己,想到爷爷,想到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祖祖辈辈。想到如果不努力,自己可能就像牛一样,走不出这个怪圈。爷爷一辈子只去过三次县城,而爸爸在这个年轻城市安家,当上了一名司机。
我们三代都是牛,都在反刍。就像算在城市长大的我,也一样在读牛,一样在反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开荒牛、铁犁牛耕,牛是一个民族的符号。牛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牛与中国人民的诸多相似之处使它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民族的图腾。
牛随遇而安,知足常乐,无私奉献。但是,这也使牛长期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随遇而安诚然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但一味安于现状则永远也不可能取得长足的发展。知足常乐虽好,但不知足者往往更积极,主动地争取幸福快乐的生活。
余华的《活着》中也写到了一头老牛。我理解为是福贵老头的象征。福贵老头也是一头牛,他勤勤恳恳,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在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之后,他彻彻底底地变成了一头老牛,隐忍地活着。不断用“这都是命“麻醉自己,默默无闻地走完自己悲剧的一生。我是一头牛,一头会反刍的牛。我想人确实应该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不知疲倦,不辞劳苦地工作,但不能安于现状,甚至向命运妥协。而应有所追求,有所向往,积极,主动地争取属于自己的幸福及快乐。没有农活的羁绊,老牛一样可以行走万里。
文章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曾经在那些肥沃或贫瘠的土地上生活过的祖祖辈辈。他们牛一样的朴实,憨厚,可能有一些也经历过牛一样的悲剧。我记起了年少时读过的一首《死牛诗》,想起这首诗也许有点文不对题,“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囟土头,嵂起两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足,盛意不待泄”。
本文“一头牛的反刍”主旨昂扬,充满激情,“人确实应该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不知疲倦,不辞劳苦地工作,但不能安于现状,甚至向命运妥协”,典型的事例也为文章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