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笑容与他那双老气横秋的手,我永远不会忘记。
——题记
第一次见面时,我记得我叫他“张老师”。
那天报名,这位高大魁梧的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王瑞清”三个大字。
我看着黑板告诉自己:他是王老师。
但因为小学时有个张老师,所以——
轮到我报名时,我傻傻的叫了声“张老师,我报名。”我并没有及时发现自己这极大的错误,仍然站在那里不改口。
这时,他抬起头来望向我。竟冲我笑了下。那张笑脸纯真的不像话,并不比孩童的笑脸逊色。
旁边的同学戳我,对我说:“他是王老师,不是张老师”。
我顿时感到自己尴尬的要命。但,那张笑脸,并无一丝责怪与嘲笑之意,反而是在安慰我,或是在认识我。
的确,他的笑脸给了我很大的安慰。而那本书的故事,给予我的,却是震撼与感动。
望着那本仿佛被包了一层光圈的书,我又想起了他。
那是我上的第一节晚字习。新书刚发下来,同学们都利用这个唯一清闲的晚自习包书。花花绿绿的书皮、大大小小的剪刀,还有那一双双笨拙的手,我们特像一些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做手工。
我兴致勃勃、满怀信心的拿起剪刀想要剪掉那些多余的部分的时候,王老师无奈的走下了讲台。拿起了我包的不合格的半成品,开始了“返工”程序。
我从不曾知道,王老师的手原来是这样的:粗壮且短,干燥且无光泽,唯独那宽大的手掌,仿佛可以装的下整个世界。
那粗拙的手指,在书的棱角上忙碌着。他一会折、一会按、一会又剪。做的有模有样。这双手笨重且灵活的翻来折去、压平捋直。我看的出了神。
看看我们细皮嫩肉的小手,我终于明白:岁月是会给人留下痕迹的,包括哪些赖在王老师手上不肯走的茧。
终于,大功告成。一本有棱有角的英语书放到了我的面前。我感叹的同时,那茉莉花一般纯洁的笑容,又一次绽放了,如那次一样、纯真。
虽然很多时候他会对我很严格,但只要一想到那张笑脸和那双手,我就会告诉自己:他、是为你好。
其实,天下所有的老师不都一样么?
这篇记叙文以事写人,通过写王老师的安慰笑容和用粗拙而灵巧的手帮我包书皮的两件事,反映了王老师的宽容和爱生。只是题目“在那笑容绽放的时刻”以偏概全了,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