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在三九的天,把自己藏在昏黄温暖的灯影里看书,这样的夜,恒常有微微的寒气弥漫,和着茶香。堆在桌上的书,常常是一页都未动过,手里的热茶,也只是为了有一份温暖的感觉。就这样把整个身子都蜷在老式的旧藤椅里,任热茶的蒸汽润湿了眼。窗外是漫天的风雪,纷纷扬扬,但丝毫没有惊扰这份宁静。
雪花羞涩的飘落,每朵晶莹剔透的冰晶都划过自己的一片天宇,而无数的冰晶才能装扮一个琼楼玉宇的世界,才能温柔的瞌上春天的梦。
我的祖籍在古都西安一个叫样窑的小村。那里最美的景色就是落日和飞雪。
因为不喜欢日出那逼人的热情,就喜欢了日落的悠远凄艳,而尤其喜欢家乡冬天的落日,因为那种安详,宁静,超脱的意境。迟暮的太阳,淡然地垂着烟,你尽可以凝视她。满天晕染的是浅淡的红,可是并不刺眼。从窗台望出去,远近的树枝密密交织起来,黑色的,剪纸一样,因为背景的色彩那么渺然,所以显得很轻盈。残阳慢慢往远走,终于如血,转眼不见了。天空仍然亮着,许久,天色才渐渐变青变黑。冬的落日,是一位诗人的背影:超逸,空灵,又忧郁,迎风拂着长长的衣袂。黄昏到了昏黄昏黄的那个程度,像一块颜色偏暗的琥珀,里面正好裹着寂静的小村。炊烟在村子的上方曼舞蹁跹,甘草的气息朴素而亲切,一种亘古不变的朴素和亲切。
飞雪到了能吹走一切杂念的时候,整个村子死一般的寂静。雪花放肆的飞舞着,似乎天地间只有她才是主角。近也是白色,远也是白色,宛如一条雪色的绸缎。茅屋星星点点的散落在绸缎上。站在雪中,静静倾听雪花落下的声音,虽说没有百千豪情万千气概,但又何尝不是一种诗情,一种画意?
这里的冬天就是没有雪也是好的。有云的话就在天上薄薄的敷上一层,什么时候一阵风起,天就蓝了。蓝天既不润泽也不高远,却透着沉思的神气,哲人一样俯视着安憩的大地。太阳不是光芒四射的,你甚至可以盯着她看。阳光既不温柔也不热烈,是一种渗透一切的稳重。阳光下万物的沉睡了一般。
这样的山野里,你忽然感到很亲切。不像偶遇,倒像分手多年的邂逅。你想说话,但是怎么也说不出来,你心里只有字和词,而没有句法,那些字和词也就成了一盘散沙。或许你一直在寻找一片更寂寞的雪野,越寂寞越美。全心全意地孤独,那样的等待更深切吧!突然很想念芥末的味道,因为,这样就有了流泪的理由。
村旁有座尼姑庵,那庵是青石和土坯建成的,门已经没有了,木制的门槛也磨得秃秃的,快看不出来了。里面基本上空空如也,地上有不知什么人在什么时候烤火留下的痕迹。墙上的小小壁龛里有三两口或瓷或瓦的小罐,大约是从前放香火的地方。透过一个高高的狭窄的小窗外有一棵老杏树,它在夏天里只是长着些空洞乏味的叶子。你想倘若在早春,它一定是开着满满一树杏花的;你还想再许多年前,当这棵树还没有现在这么老时,一定有过一位相貌清秀的尼姑年年春天出神地看着它花开花落,用它的明艳映照着自己的寂寞。她全身披挂的都是青砖灰瓦的颜色,性情比不远处那面锈着的山崖还要荒僻,身体比枯死的隔年树枝还要严肃,她活着,却早已和生命分手……你会想起栊翠庵的妙玉,那个记洁净仙子,年年望着雪中的红梅,喝从梅花上收雪烹得的茶。
天色渐渐昏暗,大雪纷飞中的座座青山越发迷朦了。你倒希望天气越来越冷,冷得足以把人的意识也冻僵,那样就无所谓快乐,也无所谓忧伤了。
你想把咫尺天涯变成天涯若比邻,让起点去憧憬终点,让黑夜去等待明天,让源头默念着入海口,让蓓蕾企盼果实,从绝望中倾榨出希望,从风雪交加中引申出春意盎然。在心中像做辅助线那样,用一条虚线把梦想与现实结合起来。
深夜里,突然传来敲击柴门的声音,忠实的老狗狂吠着,远处有个小黑点渐渐逼近,有人没冒着漫天的风雪回来了……
这篇散文立意深刻,富有哲理。本文以新奇的切入角度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见长。结尾“远处有个小黑点渐渐逼近,有人没冒着漫天的风雪回来了”点题自然,结构安排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