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圣诞节尾随着冬至而来。苏州人的冬至是大如年的,一定要全家团聚,祭天祭祖;可所谓“百里不同俗”,在我们南方这个不怎么重视冬至的地方,圣诞的味道愈加明显地浓于这一传统节日。看看各个商家挂出的巨幅广告,听听满街飘荡着的节日颂歌,你不得不承认,在今年冬天的这场pk中,圣诞老人又一次轻松取胜。
不仅是圣诞,同样舶来的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等也在黄土地上大行其道。于是,不少人以一副忧国忧民的姿态绝望地称:中国传统文化必将绝种于我们这崇洋媚外的新一代;明明是中国人,又不信基督,一群尚无思想的青年人屁颠屁颠地跟着那个大胡子的外国肥佬跑,简直是长外国人的志气,灭中国人的威风。
这样的担忧,某种程度上确乎不是杞人忧天。在经济对外开放的同时,传统文化也势必遭遇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可是我认为,没有必要把形势想得如此糟糕,至少在过什么节的问题上,不必如此严肃地试图将洋节拒之门外。更多的年轻人,只是将其视为一个制造快乐、释放压力或者感受浪漫的机会和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而不是盲目地崇拜什么外来文化,摒弃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遭青年人冷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略显古板与沉闷。比如端午节等是为了缅怀某段历史、某个伟人,比如春节是为了沿袭某项传统。千百年来千篇一律、缺少新意的庆祝方式,的确不能让大胆创新的年轻人兴奋起来。相比之下,洋节就自由了很多,也更注重个人的参与。快乐、惊喜与童趣是其主旋律,而这些,恰恰是背负着巨大压力的现代人所渴望的。它们仅仅是提供了一个释放天性的机会而已,大可不必心怀警惕地视之为一种文化入侵。
洋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告诉他人你的爱。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等,都给了人们表达爱的机会,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羞于启齿的。但这种精神交流,却又是每个个体以及整个社会所需要的。爱与被爱,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到他人的存在,自己的存在。我不知道这样一种对“爱”的宣传与播撒,为何不能被中国人所追捧。
我们过圣诞,不是崇拜西方文化,只是给自己一个快乐的理由,一个表达爱的契机。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将抛弃中国几千年的人文积淀。前些日子“红楼”热、“三国”热等的出现,正说明了这一点。中国传统文化也能让年青一代疯狂,只是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像对待圣诞节一样为周围人所知。在国人为自己的文化危机而担忧的同时,美国人也正在世界的另一头嚼着中国菜,学着中国话,研究着《论语》和孔夫子……可见,文化的多元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圣诞节,让我们一同欢呼。
这篇文章注重摆事实,讲道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提出“文化的多元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的观点,入情入理,让人信服。语言朴实无华,给人以简洁、晓畅、率真的审美感受。